努努作文网小学生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优秀作文大全
手机版 首页 > 范文 > 读后感 > 三国演义有关的曹操读后感 有关三国演义的读后感

三国演义有关的曹操读后感 有关三国演义的读后感

栏目:读后感 | 时间:2022-03-13 23:57:25 | 标签:读后感

作文「三国演义有关的曹操读后感 有关三国演义的读后感」,作者佚名,请您欣赏。努努作文网荟萃众多优秀学生作文,如果想要浏览更多相关作文,请使用网站顶部的作文搜索引擎进行搜索。本站作文虽然不乏优秀之作,但仅为同学们学习交流的习作,不能当作范文使用,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。

读《三国演义》有感450字(关于曹操) - 初一读后感

“治世之能臣,混乱动荡的时代之奸雄”。

这句话说的正是曹操。

在文学史上,曹操是大写诗作家,做出了重大贡献,故有“三曹”之说,其诗也直到现在传颂,流芳千古。

而在军事、***上,曹操却是败绩者,故后称呼之为“奸雄”。假如除开官渡之战外,都以失败的局势收场。曹操的败绩,之所以在历史上留下臭名,也正由于他胸怀狭小、疑伸疑鬼、固执己见。

“治风疾医术极高明身死,传遗命奸雄数终”中曹操疑伸疑鬼、贪身怕死,使一代医术极高明华佗枉死在狱中,《青囊书》也从这个时候起没有流传下来。

曹操翘尾巴,胸怀狭小,心理容不下于另外的人,杀杨修、祢衡就是实际的例子。杨修伶俐傲人,口才又好,但他翘尾巴,瞧不起另外的人,对于曹操也胆大妄为。故而曹操非常讨人厌杨修,心生杀念,把杨修斩尽杀绝。

而祢衡学富五车,记性令人吃惊,思惟快捷,并且为人板正,有胆有识,疾恶如仇,伶牙力齿。在曹操前面毫不客气地指责曹操手底下的虾兵蟹将,令曹操发怒不停,祢衡面不改色,尖嘴刻薄地说曹操不分贤愚,是眼球脏;诗书不读,是嘴脏;不听奉劝,是听觉脏;不懂历史,是身板子脏;不由得诸侯,是独自脏;想篡位,是心脏!“奸雄”曹操也容不下于祢衡,挟走了祢衡。

曹操的质量、野心、丑恶肮脏也被显露无遗!

一读到“治风疾医术极高明身死,传遗命奸雄数终”。曹操的文学贡献也被历史尘土所漫过,这尘土好比是许多人对历史中曹操的名声,“奸雄”也成了曹操。千古留下的臭名也不容令人摇头长叹,觉得伤心!

三国演义中刘玄德投奔曹操读后感

三国演义有关的曹操读后感

三国演义每回读后感

第一回汉朝末年,张角兄弟发动叛乱,刘备、关羽、张飞三人桃园结义,踏上了保国安邦的道路。

第二回 督邮故意刁难刘备,张飞怒不可遏,痛打了督邮一顿。朝廷上宦官专权,大将军何进立外甥刘辩为帝,掌握兵权后决定剿除宦官。

第三回 何进被宦官所杀,而与此同时他所召来的凉州刺史董卓已经率兵来到洛阳。董卓欲行废立之事,遭到丁原的反对,董卓用离间之计使丁原义子吕布背叛丁原,投奔了董卓。

第四回 董卓废掉少帝,立陈留王为帝,引起朝臣不满。曹操自告奋勇前去刺杀董卓,但却失败了。

第五回 曹操在陈留起兵,发矫诏声讨董卓。前来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立袁绍为盟主,关羽在阵前斩了董卓大将华雄,自此威震三军。吕布出关挑战,刘备兄弟三人奋勇击败吕布。

第六回 董卓用李儒之计,将汉献帝劫往长安。长沙太守孙坚得到传国玉玺后离开了洛阳,准备回江东发展大业。

第七回 十八路诸侯联军开始瓦解,袁绍占据冀州后与公孙瓒开战,但公孙瓒得到了猛将赵云,袁绍与战不利。孙坚为报刘表拦路之仇,率部攻打江夏,却被乱箭射杀。

第八回 董卓暴虐无度,司徒王允利用美女貂蝉离间董卓、吕布,董卓在凤仪亭用画戟掷打吕布,自此二人结仇。

第九回 吕布在王允的挑拨下亲手杀了董卓,董卓余党李?、郭汜起兵攻打长安,杀害了王允。

第十回 李?、郭汜掌握大权后,假借献帝名义使曹操攻打青州黄巾军。曹操父亲被陶谦部将张?杀害,曹操迁怒陶谦,率兵前往徐州,望风劫掠。

第十一回孔融被黄巾余党攻击,派同乡太史慈前往平原请刘备前来解围。刘备来到徐州,曹操又因为后方被吕布袭击,因而撤兵。陶谦有意把徐州让给刘备,被刘备婉言谢绝。

第十二回 陶谦病死,刘备自领徐州牧。曹操用计击破吕布,攻陷濮阳城,吕布被迫弃城而逃。

第十三回 杨彪用反间计使李?、郭汜反目成仇,不料二人竟在长安城中作乱,杨彪惭愧无地。李?部将杨奉对李?的暴虐不满,起兵攻打李?,但事机败露,杨奉败走。

第十四回 曹操起兵击败李?、郭汜,将汉献帝迎至许都,自此掌握朝廷重权。杨奉、韩暹不敌曹操,前往投奔袁术。刘备收留吕布,曹操假借汉帝手诏使刘备攻袁术,张飞奉命守城,但张飞却因饮酒而醉倒,吕布乘机攻取了徐州城。

第十五回 孙坚之子孙策向袁术借兵,意图继承父亲遗志,发展大业。孙策攻取秣陵,击败扬州刺史刘繇,收降太史慈。吴郡严白虎企图造反,会稽王朗起兵相助,被孙策击败。

第十六回 刘备为袁术所逼,不得已求助于吕布,吕布辕门射戟替刘备解围。张飞盗吕布马匹,吕布将刘备逐出徐州,刘备投奔曹操。张绣在宛城夜袭曹操营寨,曹操大将典韦战死。

第十七回 袁术在淮南称帝,同时起兵攻击吕布,陈登前往说韩暹、杨奉,二人背叛袁术,袁术因此战败。曹操发檄使刘备、吕布、孙策三方面合攻袁术,袁术不得已渡淮而逃,曹操攻陷了寿春。

第十八回 曹操与张绣、刘表作战,双方互有输赢。刘备为吕布所逼,曹操派夏侯敦前去相助,但夏侯敦被吕布部将曹性射伤左眼。

第十九回 曹操结连陈登为内应,导致吕布节节败退,据守下邳城。曹操用荀?、郭嘉之计水淹下邳,城中无粮。吕布部将宋宪、魏续、侯成反叛,献城投降,吕布被三人所擒,曹操下令将吕布处死。

第二十回 曹操将刘备带回许都,献帝认刘备为皇叔。曹操在许田和献帝围猎,意在观察朝臣举动。献帝因为曹操专权而感到不安,将血字诏书写在玉带之中,付与国舅董承。

第二十一回 董承将衣带诏给刘备观看,刘备在义状上签字。曹操请刘备前去饮酒,指出刘备为天下英雄,刘备惊得手中竹筷落地。刘备为逃出曹操控制,自愿前去攻击袁术,袁术死于淮南。徐州刺史车胄欲害刘备,但计谋被陈登识破。

第二十二回 刘备复夺徐州后,担心曹操前来攻击,写信向袁绍求救,袁绍命陈琳写檄文讨伐曹操。曹操使刘岱、王忠前往攻徐州,但二将分别被张飞、关羽所擒。

第二十三回 张绣投降曹操后,孔融向曹操推荐祢衡,但祢衡当众侮辱曹操,使曹操大为不满。曹操使祢衡招降刘表,但祢衡被黄祖所杀。董承向太医吉平吐露心事,吉平在曹操的药中下毒,却被曹操发现,从而使得衣带诏一事泄露。

第二十四回 曹操将董承全家处斩,起兵前去攻打刘备,刘备弃城而走,前往投奔袁绍。曹操攻打下邳,程昱向曹操献计招降关羽。

第二十五回 张辽前去劝降关羽,关羽不得已投降曹操。袁绍听刘备之言,遣颜良前去攻打白马,关羽出马斩了颜良。

第二十六回 袁绍又派文丑去报颜良之仇,但文丑又被关羽所杀。刘备写书欲与关羽联络,关羽得到刘备来信后,毅然决定离开曹操,前去河北寻找刘备。

第二十七回 曹操率部下众将前去为关羽送行。关羽在前往河北的路途中,经历五个关口,守关将有意拦阻关羽,均被关羽所杀。

第二十八回 关羽来到古城,在张飞面前斩了曹将蔡阳,打消了张飞对兄长的疑忌。关羽在前往河北的途中收留了周仓、关平等人,而刘备也终于逃出河北,和关羽、赵云等人一同来到古城见到张飞,兄弟终于相会。

第二十九回 孙策被许贡家客袭击,身受重伤。琅琊宫道士于吉为百姓散施符水,孙策认为于吉妖言惑众,就将他斩杀。孙策因此急火攻心,疮口迸裂,不治身亡。孙策之弟孙权继领父兄基业,在江东招贤纳士。

第三十回 袁绍起七十万大军攻打曹操,曹操军中无粮,许攸向袁绍献计攻取许都,但袁绍认为许攸子侄作奸犯科,不予采纳,许攸一气之下投奔曹操,劝说曹操袭取袁绍粮草囤积地点——乌巢。

第三十一回 袁绍粮草被烧之后,军力很快瓦解,曹操在仓亭背水一战,大破袁军,袁绍逃回邺城。刘备在汝南结连刘辟、龚都,欲乘虚攻击曹操,但被曹操用计袭取汝南,刘备败走,在孙乾等人的劝说下投奔了荆州刺史刘表。

第三十二回 袁绍病死,幼子袁尚继立,引来袁尚之兄袁谭不满。曹操趁袁氏兄弟自相残杀之时,从中取事,最终袁氏兄弟两败俱伤,被曹操从中渔利。曹操攻破邺城,审配身死,陈琳归降曹操。

第三十三回 曹操之子曹丕在邺城中发现袁绍儿媳甄氏,曹操为二人主婚。曹操在平原攻杀袁谭,又遣吕旷等人在壶关大破袁绍外甥高干。袁熙、袁尚投奔乌桓,郭嘉劝曹操攻打乌桓,二袁不得已又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,却反被公孙康斩杀。

同学别忘了点个赞哈

关羽义释曹操读后感

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道 云长义释曹操

在《三国演义》中有“三绝”:“智―诸葛亮”、“奸绝――曹操”、“义绝――关公”。

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关羽被塑造成一位重情重义的“义圣”的形象,他是一位忠义之士。他忠于汉室、终于汉王刘备,即使在和刘备失散后投奔了曹操,也是降汉不降曹,并且时时大听着刘备的下落。

关羽最讲义气,自从桃园三结义以来,他一直忠心耿耿地辅助刘备。在徐州大战以后,在刘备不知存亡、张飞未知生死地情况下,他细心地照料着刘备的妻小,并且大小诸事均先报告嫂嫂再加以定夺,其精神确实让人感动。他虽然认为曹操是汉贼,是他必须除掉的一个敌手,但是因为曹操曾经有恩与他,他便再华容道放走了曹操。

再《三国演义》第五十回,便是关羽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。关羽不仅很讲义气,还武艺高强,勇敢英猛。他温酒斩华雄、斩颜良诛文丑、单刀赴会、水淹七军、刮骨疗伤、过五关斩六将等等,无不表现了他的勇敢和智慧。

在“关羽义释华容道”中,关羽处在“忠”和“义”的尖锐冲突中,接受着理智和情感的相互冲突,从“忠”于刘备集团来看,曹操是死敌,决不能放过,但是从个人关系来看,曹操又是生平知己,对自己可谓是恩深意重,他实在是难以下手抓他。但是较量的结果是“义”战胜了“忠”,关羽放了曹操。关羽果真是“义绝”。

我们以后也要更看重“义”,也许不是打仗,但可以“兄弟有难,拔刀相助”,多替自己的朋友着想,在朋友有快乐时与他一起分享,让快乐变成两份,这或许不是那时“义”的含义,但是现在“友谊”将逐步代替“义”,让“义”更一步加深,让朋友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好,不只浮在表面,要更一步加深,这一种朋友间的爱已超过了“义”。

但有时“义”也是不好的,比如去某公司上班,如果因为靠朋友的关系开后门,那对于那些没有应聘失败的人不是很不公平吗?

所以我们在讲“义”的同时,还要注意“义”的方式,如果是朋友间的友谊那固然好,但如果是依靠朋友间的关系开后门,那就不太好了,所以我们一定要做一个黑白分明的人!

三国演义有关的曹操读后感

急需一篇 关于"我读曹操"的读后感

三国演义有关的曹操读后感

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,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,他被写成奸诈之人,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.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,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,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,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,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,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,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,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.

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,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,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,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,提出了"唯才是举"的用人方针,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《求贤令》.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,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,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,而所得的贤才,又往往不出里巷,这绝不是机遇,而是当政的人求,访得来的.有鉴于此,曹操立足现实,指出现在天下未定,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.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,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,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.后来,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《求贤令》,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"唯才是举"的方针.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,力戒求全责备,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,只要真有才能就行.经过一番努力,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,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,形成猛将如云,谋臣如雨的盛况.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,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,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,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.袁绍失败后,陈琳归降曹操.曹操问他说:"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,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,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,陈琳连忙谢罪.曹操爱惜他的文才,不仅对他不处罪,还照样任用他.

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,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.在赤壁的惨败之后,曹操并未一筹莫展,而是笑着说了一句"今北方仍由我所据",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.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,喜欢作文赋诗,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,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.

读后感

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,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,他被写成奸诈之人,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。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,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,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,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,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,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,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,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。

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,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,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,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,提出了"唯才是举"的用人方针,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《求贤令》。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,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,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,而所得的贤才,又往往不出里巷,这绝不是机遇,而是当政的人求,访得来的。有鉴于此,曹操立足现实,指出现在天下未定,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。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,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,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。后来,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《求贤令》,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"唯才是举"的方针。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,力戒求全责备,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,只要真有才能就行。经过一番努力,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,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,形成猛将如云,谋臣如雨的盛况。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,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,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,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。袁绍失败后,陈琳归降曹操。曹操问他说:"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,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,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,陈琳连忙谢罪。曹操爱惜他的文才,不仅对他不处罪,还照样任用他。

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,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。在赤壁的惨败之后,曹操并未一筹莫展,而是笑着说了一句"今北方仍由我所据",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。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,喜欢作文赋诗,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,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。

有关三国演义的读后感

最近我看了《三国演义》

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,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,便是黄巾之乱,董卓之乱,群雄割据(官渡之战,赤壁之战),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.

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,讲了黄巾起义之后,东汉政府的反击,出现了刘备,曹操等英雄,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.

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,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,结果被董卓救驾.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,又废少帝,立献帝,大权独揽,实施暴政,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,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,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.

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,中原诸侯群龙无首,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,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,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,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,中原地区曹操,刘备,吕布,袁术之间的战争.

2.

《三国演义》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,不同的时期读它,有着不同的感受。

在幼儿园时,看的是连环画《三国演义》,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,桃园三结义,三顾茅庐,赤壁之战……。我还明白了俗语“三个臭皮匠,赛过诸葛亮”,“周瑜打黄盖,一个愿

打,一个愿挨。”、“肚子在唱空城计。”……的含义。

在中低年级,我看的是青少版的《三国演义》,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,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,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:足智多谋的诸葛亮、忠胆狭义的关羽,粗中有细的张飞,赤膊上阵的许褚、抬棺上战的庞德、阴险狡诈的曹操、软弱无能的刘禅……

在小学高年级,再读原著《三国演义》,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,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。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,从火烧新野,骂死王朗、空城计、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。可他也并非神仙,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,导致丢失了街亭、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,一出祁山失败,自己也被降职。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,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。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,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,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,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,人无完人,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。

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,长坡桥单骑救主,智夺瓦口,义释严颜,可谓功不可没,只可惜关羽一死,便失去理智,不务正业,无故鞭打士兵,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,还陪上了黄忠、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,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。相反,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,态度乐观,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,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。可见当遇见悲伤、痛苦、气愤的事情时,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,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,如果意气用事,后果将不堪设想。

随着我的成长,每次研读《三国演义》都有不同感受,《三国演义》真是伴我成长的一本好书。

3.

三国演义读后感2008-05-01 17:52

读了《三国演义》一书,使我受益匪浅。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《三国演义》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。《三国演义》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。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。

在三国中,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,他不但武工好,而且人也好。在跟曹操打仗时,他因带着二嫂,所以才假装投降。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,保护好二嫂的。等到他得到一匹“赤兔马”时,便立即骑着这匹“赤兔马”又去找刘备了。在山下遇见二嫂,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,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。他降汉不降曹、秉烛达旦、千里走单骑、过五关斩六将、古城斩蔡阳,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。他忠于故主,因战败降敌,但一得知故主消息,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。我认为虽降了敌,但最后还是回来了,他不但忠,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。

曹操的诡诈,刘备的谦逊,孔明的谨慎,周瑜的心胸狭窄,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。

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,一点也不为过。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,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。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:曹操多疑,司马懿太过阴险。再说蜀国,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:诸葛亮。他那过人的机智,娴熟的兵阵,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。还有像凤雏:庞统、姜维、徐蔗等等一些人物,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。吴,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,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,也就是周瑜了,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,精通布阵。

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。性格关系着成功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不要忠义,也应该要有诚信吧。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,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?金钱、地位、官职?这些都是次要的。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,如果没有了诚信,大家都不信任你,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,你不会难过吗?这些又岂是金钱、地位、官职能弥补的?我相信,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!所以,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,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!

三国演义65回之前的梗概,字数超过不能上传,你自己打开看吧。

http://zhidao.baidu.com/question/10669247.html?si=1

三国演义65回之后的梗概

●第六十五回

马超大战葭萌关

刘备自领益州牧

马超自告历勇,攻葭萌关捉刘备。

孔明用计败李严,李严说费观降备,备得绵竹。

张飞与马超连战不分胜负。

孔明赶到葭萌关,连施计谋,先使鲁罢兵,又使超降备。马超愿与弟岱取成都。

刘璋出降。备自领益州牧。

玄德听赵云劝阻,不把成都有名田宅赐诸官。

孔明治蜀法重,但对法正之横不责,法正自敛。

云长欲入川与马超比试武艺,孔明以书安抚之。

●第六十六回

关云和单刀赴会

伏皇后为国捐生

孙权命诸葛谨赴成都讨荆州。孔明设计使谨奔波无获而回,孙权请云长于陆口寨外临江亭上赴宴,企图杀之。

云长领周仓及八九个关西大汉赴宴,换和上船而归。

操欲起兵南征,从谏作罢,王粲等人欲尊操为魏王,荀攸反对,操言其欲效荀(yu) ,荀攸愤疾而死。

操杀与献帝谋已的伏后、伏完、穆顺。

●第六十七回

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

操派兵抄追杀曹兵的杨昂、杨任之后,胜得阳平关,又得南郑。

操计收庞德又得东川。

西川人闻操至,皆惧,孔明以书与孙权,交割荆州三郡,教权领兵攻打合肥,操提兵杀奔濡须坞来。

●第六十八回

甘宁百骑劫魏营

左慈掷杯戏曹操

凌统奉权命欲败操锐气,与张辽斗不分胜负。孙权部将甘宁带一百人夜至操中军左冲右突,不折一人而回,权深赞之。

甘宁射中乐进面门,救出凌统,凌统与甘宁结为生死之交。

二处交兵,权伤亡甚大;双方讲和罢兵。

崔琰因阻操为魏王而死。操从贾诩计,立长子曹丕为王世子。

操于邺郡筑魏王宫。左慈以妖术戏曹操。

●第六十九回

卜周易管辂知机

讨汉贼五臣丧命

管辂为曹操卜,皆灵验。

耿纪、韦蛸、金韦、太医吉平之子趁许都正月十五庆赏元宵佳节之际欲讨曹操,不成皆亡。

曹洪,张合领兵到汉中,初战告胜。

●第七十回

猛张飞智取瓦口隘

老黄忠计夺天荡山

巴山张飞以饮酒诱张合劫寨,大败之。合奔瓦口隘。

张飞再次打败张合,与魏延领兵夺瓦口关,张合败回南郑。曹洪令取葭萌关。

孔明派黄忠,严颜往葭萌关打败张合,黄忠、严颜使计得天荡山,张合等奔定军山。

●第七十一回

占对山黄忠逸待劳

据汉水赵云寡胜众

操亲出征,至蓝田,看望蔡邕女蔡琰,试杨修才。

黄忠从法正步步为营、反客为主之计,打败驻守定军山的夏侯渊,俘夏侯尚。

黄忠在法正帮助下,先夺得定军山西一山头,以逸待劳,杀了夏侯渊,夺了定军山。

黄忠烧操粮草,被围,赵云救出,据汉水打败操追兵。玄德,孔明赞子龙一身都是胆。

操命徐晃从斜谷小路取汉水,王平往助。

●第七十二回

诸葛亮智取汉中

曹阿瞒兵退斜谷

徐晃不听王平意见,被黄忠,赵云打败,王平降玄德。

操被刘备打败,回到南郑,魏延、张飞已得南郑,操走阳平关。亮以疑兵胜操。

操亲领兵战,备兵大败曹兵,操弃阳平关而逃至斜谷界口,进退两难,杀了杨修,次日出兵大败回京兆。

●第七十三回

玄德进位汉中王

云长攻拔襄阳郡

诸葛引法正等人欲尊玄德为帝,玄德不从。孔明建议暂为汉中王,玄德应允,筑坛于沔阳,时位汉中王。

操派满宠为使,说权攻荆州。

关公大败曹仁,得襄阳,至樊城。

●第七十四回

庞令明抬榇决死战

关云长放水淹七军

操令于禁解樊城之危,庞德为先锋。

庞德造一榇,抬赴樊城,与妻子生死离别,以表破关公之决心。关公与庞德战百余回不分胜负,庞德一箭射中关公左臂,于禁恐其成,鸣金收兵。

于禁兵屯罾口川 ,关公放襄江水淹七军,于禁投降,庞德被擒不降而死。

关公被曹仁兵放箭射中右臂。

●第七十五回

关云长刮骨疗毒

吕子明白衣渡江

关公不顾箭伤,只要取樊城。

华佗为关公刮骨疗毒 ,公全无惧色。

操连东吴,夹攻关公。

孙权拜吕蒙为大都督,夜袭荆州。

孙权放于禁归。傅士仁、糜芳投降孙权。

●第七十六回

徐公明大战沔水

关云长败走麦城

徐晃大败关平、廖化、关公。关公攻打荆州。荆州土人皆无战心,关公败走麦城,廖化向上庸守将刘封,孟达求救而不得。

诸葛谨往说关公报降,公不降。

●第七十七回

玉泉山关公显圣

洛阳城曹操感神

公欲弃麦城投西川,路遇伏兵,被潘璋部将马忠所获,孙权斩关公、关平。

权送关公首级与操,操厚葬关公于洛阳南门,赠为荆王。

备闻关公败亡,昏绝于地。

●第七十八回

治风疾神医身死

传遗命奸雄数终

刘备要为关公报仇,孔明劝阻,教他按兵不动,且与关公发丧,待吴、魏不和,乘时而伐。曹病,华佗欲为手术,曹操疑其为关公报仇,下于狱中而死。

孙权与操书,劝其早正大位,操不上当,封孙权宫爵,令拒备。

操死,立其子曹丕为继。

●第七十九回

兄逼废帝篡炎刘

汉王正位续大统

献帝在华歆、曹洪、曹休等威逼下让帝位于曹丕,国号大魏,丕自许昌幸洛阳。

孔明设计使刘备为帝。备欲起倾国之兵伐吴,赵云谏曰不可。

●第八十一回

急兄仇张飞遭害

雪弟恨先主兴兵

刘备不听赵云、秦宓、孔明之劝发兵七十五万伐吴。

张飞鞭挞末将范疆、张达,范、张割张飞首级献东吴。

先主出征,吴班为先锋,关兴,张苞护驾。

孙权使诸葛谨说刘备与东吴和好共讨曹丕。

●第八十二回

孙权降魏受九锡

先主征吴赏六军

诸葛谨劝刘备罢征而不得,回江南。

孙权差中大夫赵咨见魏帝丕,丕欲坐观虎斗,封孙权为吴王,加九锡。

刘备大败吴兵,从巫峡建平起,直接彝陵界口,七百余里结连四十余寨。

●第八十三回

战虎亭先主得仇人

夺江口书生得大将

黄忠私自出战斩吴将史迹,后中埋伏中箭回营身亡。

先主大战虎亭。关兴斩潘璋首级而归,糜芳、傅士仁来降被剐。

孙权求和不得,筑支拜陆逊为大都督,逊令诸将坚守勿战。

先主求战不得,移寨于山林树木间避暑。

●第八十四回

陆逊营烧七百里

孔明巧布八阵图

周泰等请战,陆逊以前面山路有伏兵不让出击,三日后,伏兵不得其便果出。陆逊等其兵疲意困,后发制人;吴主领兵应,曹丕派兵袭东吴。

孔明命马良速叫刘备改屯诸营,但已为时晚矣。

陆逊先使淳于丹探险明蜀兵虚实,夜里借东南风放火,刘备败走,被赵云救入白帝城。

陆逊追备,误入八阵图之死门,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引其出生门。陆逊惧魏裘吴,不敢深入西川。

●第八十五回

刘先主遗诏托孤儿

诸葛亮安居平五路

魏主出三路兵伐吴,皆被击败。

先主把白帝城馆驿改为永安宫,染病不起,托孤于孔明。孔明于刘备死后立刘禅为帝。

曹丕趁备亡用五路大兵夹攻之。

后主亲往相府请孔明理事,孔明言四路兵皆已退,唯余吴一路,又秦明后主,派邓芝往结东吴,消除旧怨,共拒操魏。

●第八十六回

难张温秦宓逞天辩

破曹丕徐盛用火攻

邓芝不惧油煎往说吴主决意与蜀通好,吴主派张温同邓芝赴蜀。

张温至蜀甚傲,秦宓席间难之,温不能对,孔明以善言解之,又令邓芝与张温同去吴答礼吴蜀通好。

曹丕亲自伐吴,大败而回。

●第八十七回

征南寇丞相大兴师

抗天兵蛮王初受执

孔明不顾劝阻,坚意南征。

孔明先使反间计,破三路蛮兵。

马谡建议孔明攻心为上,攻城为下。

孔明使魏延、赵云深入蛮地,战败孟获三洞元帅,孟获亲自出战。被魏延活捉,孔明尽释其将士,待来日再决雌雄。

●第八十八回

渡泸水再缚番王

识诈降三擒孟获

孔明命前来送解署药并粮草的马岱引三千军去泸河下游 u007f渡河截粮,军士因中毒半渡而死,后知半夜水冷毒散方渡无事。马岱于夹山峪夺了蛮粮。

二洞主擒孟获见孔明,获不服,孔明再释。

孟获教弟孟优以诈降进宝于孔明以里应外合,孔明用药麻翻孟优,孟获被扮做蛮兵的马岱所捉。

孟获不服,孔明放回,谓众将三擒三纵,诚欲服其心,不欲灭其类也。

●第八十九回

武乡侯四番用计

南蛮王五次遭擒

孔明于多洱河畔设寨,坚守不出,待获兵疲乏而四擒四纵。

秃龙洞洞主以的毒之四泉(哑泉,灭泉,黑泉,柔泉)败蜀兵。

孟获之兄孟节为蜀兵解毒,蜀兵掘地得水。

蛮方二十一洞主杨锋擒孟获献孔明,孔明五纵之去。

●第九十回

驱巨兽六破蛮兵

烧藤甲七擒孟获

蜀军士垒土越墙得三江城。孔明计擒孟获妻子祝融夫人,换回被俘蜀将。

孔明驱败巨兽孟获,孟获诈降欲擒孔明,被孔明识破后擒获,六纵而去。

孔明设计诱乌戈国之藤甲兵至盘蛇谷中尽烧之,孟获被马岱生擒活捉。

孟获拜服,孔明让其自治。

●第九十一回

祭沪水汉相班师

伐中原武侯上表

孔明祭泸水入师回成都。

曹丕崩,曹睿立。司马懿被封为骠骑大将军,提督雍、凉等处兵马。

孔明根据参军马谡建议使反间计,曹睿把司马懿削职回乡。

孔明上表伐魏,谯周谏阻不听。

曹睿封夏侯渊之子夏侯(木+矛+木)u007f为大都督,司徒王朗谏劝不听。(木+予+木)率兵二十余万,星夜到长安。

●第九十二回

赵子龙力斩五将

诸葛亮智取三城

孔明不用魏延长驱直入之计,从陇右取平坦大路,依法进兵。

赵云杀死西凉大半韩德父子五人,大败魏军,(木+予+木)退入南安郡。

诸葛亮计取南安郡和安定都,擒夏侯(木+予+木)。

●第九十三回

姜伯约归降孔明

武乡侯骂死王朗

天水太守马遵部下姜维,破孔明计并使赵云中计。

孔明设计得姜维、得天水、上圭、冀成,前山祁山,兵临渭水。

曹睿命曹真为大都督,与蜀军战。军师王朗被孔明骂死阵前,曹真郭淮亦被杀败。

●第九十四回

诸葛亮乘雪破羌兵

司马懿克日擒孟达

魏军与西羌结连,西羌铁车兵大败蜀兵。

孔明乘天降大雪,诱西羌铁车兵陷入坑堑而大败之。

曹真两路先锋被赵云、魏延所斩,上表乞授。钟繇保举司马懿,曹睿加懿为平西都督,使由宛城赴长安。

司马懿得孟达造反信,不奏朝延,先予征除,后见曹睿,举张合为先锋,往破蜀兵。

●第九十五回

马谡拒谏失街亭

琥侯弹琴退仲达

司马懿要取汉中之咽喉街亭和列柳城。

马谡自告奋勇守街亭,他不听王平之劝,于山上林木深处下寨 。

懿领兵围山,谡下山而逃。

懿先于郭淮得列柳城,后兵出箕谷。

孔明见街亭、列柳城已失,安排退兵之计。

司马懿引兵袭西城,诸葛亮只得演空城计,懿兵退后离西城往汉中而走。司马懿叹不如孔明。

●第九十六回

孔明挥泪斩马谡

周鲂断发赚曹休

尚书孙资建议曹睿分兵守险要,养精蓄锐,以图吴蜀,曹睿驾回洛阳。

赵云不少一将一卒而归,孔明赏赐。

孔明挥泪斩马谡.

孔明上表后主,自求贬丞相之职,让诸将勤攻吾之阙,责吾之短。

东吴鄱阳大守周鲂诈降曹魏,乞兵征伐,司马懿领兵助曹休南下,曹休被赚入石亭,被陆逊打败。

●第九十七回

讨魏国武侯再上表

破曹兵姜维诈献书

孔明再上表伐魏。使陈仓守将郝昭同乡靳祥两番说郝来降,郝断然拒绝。

孔明几次攻城不下,向姜维求计。姜维诈降曹真,费耀替曹真出征,中计自刎,蜀兵三至祁山。

●第九十八回

追汉军王双受诛

袭陈仓武侯取胜

司马懿深识诸葛亮之法,认为蜀兵利在速战,魏兵则宜久守。

孔明虽然以火攻大败魏军,但还是安排退军之计,等到曹真知晓,蜀兵已去二日。

魏延受诸葛密计,斩追将王双。

东吴孙权称帝,后主听孔明言,赍礼作贺,陆逊虚张声势以伐魏。

孔明出汉中,夺取陈仓,三出祁山,魏帝封司马懿为大都督抗蜀。

●第一百回

汉兵劫寨破曹真

武侯斗阵辱仲达

孔明四出祁山。

魏延、陈式不听孔明防魏伏兵,不可轻进的命令,领兵出箕谷,被魏兵杀败。

蜀兵劫曹真寨,司马懿救曹真。

孔明斩陈式留魏延。又作书送曹真,曹真见书疾重而亡。

孔明与懿斗阵,大败魏军。

后主中司马懿反间计,召孔明回成都。

孔明增灶减兵而退,魏兵不敢追。

●第一百一回

出陇上诸葛妆神

奔剑阁张合中计

孔明回成都追杀散布流言之宦官,孔明复回汉中,从杨仪计,分两路军兵,轮流荼魏。

孔明至祁山,粮米不到,孔明使人尽割陇上之麦,送赴卤城打晒。

郭淮献计攻卤城,被孔明伏兵四面杀败;淮又献计调雍、凉诸郡人马业,自己奇袭剑阁,截蜀兵归路,亦被蜀兵击败。

永安李严书至,言东吴连魏伐蜀,孔明退兵,于剑阁木门道理伏,射杀追来的张合。

孔明与后主谪妄言东吴连魏蜀李严为庶人。

孔明养军三年,不顾劝阴,又要伐魏。

●第一百二回

司马懿占北原渭桥

诸葛亮造木牛流马

太史谯周以种种异兆为由要丞相只宜谨守,不可妄动孔明发誓六出祁山,剿灭汉贼,鞠躬尽谇,死而后已 。

孔明星夜至汉中,闻关兴亡,放声大哭。引三十万兵,姜维、魏延为先锋,分五路至祁山。

司马懿荐夏侯渊四子为先锋,行军司马,又令郭淮,孙礼总督西兵马,于北原下寨,不予出战。

孔明虚攻北原,暗取渭滨,司马懿识破而用兵,蜀兵大败。

懿派郑文诈降孔明,被孔明识破,魏兵劫寨大败。

孔明在上方谷(葫芦谷)作木牛流马,搬运粮草;司马懿依样制造,搬运粮草,被孔明所劫。

●第一百三回

上方谷司马受困

五丈原诸葛禳星

吴主分三路兵伐魏败归 。

孔明故意把木牛流马让魏劫去,又教兵士多次被俘,u007f以示无备,赚懿出战,诱入上方谷中,雷炸火烧,忽大雨倾盆,火灭雷哑,懿父子三人逃回。

司马懿坚守不出,孔明以巾帼女衣并侮辱之书信送司马懿,懿本怒,却不出战。

孔明听说吴兵无功而还,昏倒于地。

●第一百四回

陨大星汉丞相归天

见木象魏都督丧胆

孔明授兵书于姜维,强支病体,遍观各营,喟然长叹。

孔明54岁身故,闰维、杨仪不敢举哀,安置翕中。魏延不服杨仪,口出不逊之言。

司马懿追兵至,姜维推出孔明木象,懿吓退。

●第一百零五回

孔明预伏锦膏计

魏主拆取承露盘

魏延和杨仪分别秦明后主,言对方背反。后主知魏延反,派董允好言抚慰。

马岱假意愿助魏延取西川,与姜维、杨仪按孔明锦囊妙计杀魏延。

杨仪不服蒋琬,后主罢为庶人。

曹睿大兴土木,建造宫殿,怨声不绝,又欲长生不老,派马钧赴长安拆取柏梁台上之铜人、承露盘,众官上表谏诤不听。

●第一百六回

公孙渊兵败死襄平

司马懿诈病赚曹爽

睿派司马懿伐辽东造反的公孙渊,渊败被杀。

睿亡芳继,兵权尽归曹爽,司马懿推病不出。故作老之将死之态,乘曹爽和曹芳出城居谒高平陵之机率二子谋爽。

●第一百七回

魏主政归司马氏

姜维兵败牛头山

司马懿夺曹爽兵权并斩之。

曹芳封懿为丞相,加九锡。

夏侯霸后,败于郭淮与陈泰后投汉中降秉维。姜维以霸为向导官伐魏,在牛头山被郭淮打败,飞奔阳平关,司马懿长予司马师欲夺关,姜维用武侯临终时所传连弩之法,一弩发十矢而败师。

●第一百八回

丁奉雪中奋短兵

孙峻席间施密计

姜维领败兵回汉中。

司马懿病逝,次子司马昭趁孙权新亡南征东吴,东吴诸葛恪派丁奉往战,u007f大败魏兵,诸葛恪一面发书求姜维进兵攻魏,一面驱兵至新城,被城中守将用缓兵之计击退。

孙峻与吴主孙亮请诸葛恪赴宴,峻就席间杀之,权归孙峻。

蜀姜维得诸葛恪书,发兵伐魏。

●第一百九回

困司马汉将奇谋

废曹芳魏家果报

姜维在董亭与徐质交兵大败,姜维造木牛流马运粮诱杀了徐质,又于铁笼山围住了司马照 ,但被郭淮使来的降魏羌兵杀败,于路用郭淮射来之箭射死郭淮,败回汉中。

曹芳欲图司马师、司马昭,被师所废,立曹髦为帝。

●第一百十回

文鸯单骑退追兵

姜维背水破大敌

扬州都督母丘俭与剌史文钦讨伐司马师,文钦子文鸯于魏营左冲右突,司马师眼珠迸出。

母丘俭兵败入慎县,被县令宗白所杀。

司马师付印授弟司马昭,眼珠迸出而亡,从此大小事皆归于昭。

蜀将姜维趁魏内乱兴师伐之,于洮水背水一战大破魏兵,又勒兵取狄道城,被邓艾设计杀败。

●第一百十一回

邓士载智败姜伯约

诸葛诞义讨司马昭

姜维又出师伐魏,被邓艾打败。上表自贬其职。

魏诸葛诞送子质于吴,与吴会合,共同讨伐司马昭。

●第一百十二回

救寿春于诠死节

取长城伯约鏖兵

诸葛诞战败而亡,吴将降魏者多,败兵放回。

姜维又欲伐魏,中散大夫谯周作仇国论一篇,劝阻姜维,维不听。

姜维先大胜,后被邓氏父子与关中兵三面夹击;又传东吴兵败,姜维只得退兵。

●第一百十三回

丁奉定计斩孙林

姜维斗阵破邓艾

东吴孙林废孙亮而立孙休,孙休与老将丁奉合谋杀孙林,后主派人作贺,吴主派人还礼,吴使薛羽谓吴主蜀之大厦将焚。

姜维六次伐魏,于祁山安寨,与邓艾斗阵,将艾围在垓心,二次斗阵,邓艾欲从后刺杀,都被姜维识破而大败之。

司马望与邓艾派人接连中常侍黄皓散布姜维怨上投魏流言,后主召姜维回。

●第一百十四回

曹髦驱车死南阙

姜维弃粮胜魏兵

姜维揭穿后主听信小人之言,后主令姜维再回汉中,伺机伐魏。

司马昭与贾亮合谋篡位,贾事成济刺死曹髦。

司马昭立曹璜为帝,璜改名奂,封昭为相国、晋公。

姜维以昭弑君之名出师伐魏,分三路出祁山。

魏参军王[]诈降姜维,约邓艾里应外合被姜维识破而败之,艾杂于军中而逃;王[]投黑龙江死。

●第一百十五回

诏班师后主信谗

托屯田姜维辟祸

姜维八议计伐中原,谯周、廖化劝阻不听。

邓艾使计,先锋夏侯霸被射死城下,姜维也被邓艾、夏侯望杀败,但又在救助攻打祁山的张翼时,打败魏兵。

后主信黄皓谗言,召姜维回成都,维请杀黄皓,后主引皓拜姜维,秘书郎谷正要姜维去陇西沓中屯男避祸。

司马昭趁蜀国腐败,派钟会伐蜀。

●第一百十六回

钟会分兵汉中道

武侯显圣定军山

钟会约邓艾伐蜀。

后主听信黄皓谗言,不准姜维出兵拒魏之奏,瞎信师婆虚妄之说,只在宫中饮宴欢乐。

钟会军所到之处,秋毫无犯,汉中人民,出城拜迎。

姜维等大败,奔剑阁。

●第一百十七回

邓士载偷度阴平

诸葛瞻战死绵竹

钟会与邓艾不和,u007f邓艾偷度阴平、摩天岭,兵到江由涪城,军民俱降。

后主从正之言,召孔明之子诸葛瞻,使拒魏兵,瞻子尚为先锋,瞻、尚父子俱战死绵竹。

●第一百十八回

哭祖庙一王死孝

入西川二士争功

后主令谯周作降书至雒城请降,邓艾重待降使。后主来日出降;其子刘谌割妻并三子头至昭烈庙中,大哭,眼出血自刎。

姜维闻后主降、大惊;设计假降钟针,间其与邓艾关系。

昭疑艾后,封钟会以监邓艾;又假计邓艾实防钟会,与曹奂出师长安。

●第一百十九回

假投降巧计成虚话

再受禅依样画葫芦

钟会收邓艾。与姜维谋反。会被射死,姜维自刎,邓艾父子被田续所斩。

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。

魏主奂封昭为晋王,昭立司马炎为世子。昭死后,炎以与汉家报仇为由。效曹丕废帝之事,奂捧传国玉玺登坛授炎。

●第一百二十回

荐杜预老将献新谋

降孙皓三分归一统

东吴孙休亡,立孙皓为主,皓义暴无道,杀忠臣四十余人,魏羊祜上表让伐吴,炎为许,后悔之,祜死前荐杜预。

杜预上表请伐吴,晋主许之。东吴孙皓拨匠工于江边造铁锁、铁锥,以御晋军,晋军势如破竹,直至石头城下,孙皓降

回答完毕,谢谢。

最近我看了《三国演义》

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,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,便是黄巾之乱,董卓之乱,群雄割据(官渡之战,赤壁之战),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.

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,讲了黄巾起义之后,东汉政府的反击,出现了刘备,曹操等英雄,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.

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,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,结果被董卓救驾.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,又废少帝,立献帝,大权独揽,实施暴政,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,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,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.

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,中原诸侯群龙无首,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,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,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,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,中原地区曹操,刘备,吕布,袁术之间的战争.

2.

《三国演义》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,不同的时期读它,有着不同的感受。

在幼儿园时,看的是连环画《三国演义》,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,桃园三结义,三顾茅庐,赤壁之战……。我还明白了俗语“三个臭皮匠,赛过诸葛亮”,“周瑜打黄盖,一个愿

打,一个愿挨。”、“肚子在唱空城计。”……的含义。

在中低年级,我看的是青少版的《三国演义》,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,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,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:足智多谋的诸葛亮、忠胆狭义的关羽,粗中有细的张飞,赤膊上阵的许褚、抬棺上战的庞德、阴险狡诈的曹操、软弱无能的刘禅……

在小学高年级,再读原著《三国演义》,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,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。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,从火烧新野,骂死王朗、空城计、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。可他也并非神仙,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,导致丢失了街亭、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,一出祁山失败,自己也被降职。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,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。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,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,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,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,人无完人,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。

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,长坡桥单骑救主,智夺瓦口,义释严颜,可谓功不可没,只可惜关羽一死,便失去理智,不务正业,无故鞭打士兵,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,还陪上了黄忠、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,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。相反,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,态度乐观,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,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。可见当遇见悲伤、痛苦、气愤的事情时,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,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,如果意气用事,后果将不堪设想。

随着我的成长,每次研读《三国演义》都有不同感受,《三国演义》真是伴我成长的一本好书。

三国演义有关的曹操读后感

三国演义 曹操割须弃袍 读后感

今天我读了“曹操割须弃袍”,讲的是西凉兵攻下曹操的城下后,西凉兵两次在逃兵中认出曹操,曹操只好脱下了自己的红袍,割下了胡须。这时杀出两队人马救了曹操。

周瑜意思,曹操就发兵攻打东吴,孙权就向刘备求助,刘备让马超帮助孙权。马超到了潼关就在大吵大闹,曹洪忍到第九天就和马超打了起来,他哪是马超的对手,结果潼关失守曹操和逃兵一起逃跑。曹操只听得西凉军大叫:“穿红袍的是曹操!”急脱下红袍。又听得大叫:“长髯者是曹操!”操惊慌,掣所佩刀断其髯。军中有人将曹操割髯之事,告知马超,超遂令人叫拿:“短髯者是曹操!”这时杀出来两队人马,救了曹操。
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别人最弱的状态下,不要试图攻击对方,可能会害了自己。

曹操被西凉兵打得大败,但他挑拨了韩遂与马超的叔侄关系。马超不信任韩遂,韩遂不得不投降了曹操,而曹军趁机杀了过来,马超抵挡了一阵子,然后与弟弟马岱带着几名随从逃回了西凉。

唉,马超怎么连自己的叔叔也不相信呢?结果大败而归了吧。在韩遂再三的解释后他也不相信,这难道不说明马超的心机很重吗?如果马超最先相信了韩遂,韩遂便不会投降,马超也就不必吃败仗了,可见信任别人与取得别人的信任有多么重要。

在生活中,我们常会因一点芝麻大的小事而争吵,这时我们就要信任别人并想办法让别人信任自己,只有这样,才可以“大事化小,小事化了”,避免把矛盾闹大。

同学们,无论是你对别人还是别人对你的信任都是宝贵的。如若两人之间没有了信任,便无法沟通、无法合作、无法信赖,两人便会变得很陌生。朋友们,让我们重视起自己对别人的一份信任,并珍惜别人对自己的每一分信赖。

体会1:本故事来自《三国演义》的虚构,意在打压曹操。

体会2:56岁的曹操在天寒地冻的时候,还在马上做出了剃胡须、弃红袍等高难度动作。可见曹操的身手还是敏捷的,不愧是练家子。

体会3:马超、韩遂等贼寇素来臭名昭著,汉灵帝末年韩遂和马超的父亲马腾就在西凉烧杀抢掠,并率军攻打京师,作乱多年。马腾归附朝廷之后,马超和韩遂继续作恶。

曹丞相以天下苍生为念,出兵之前已经给马超打过招呼,希望他能改旗易帜,不要自决于列祖列宗。马超不听劝告,公然起兵抗拒朝廷大军,曹丞相在劝解无效的情况下决定收复关陇地区。

战斗中,曹操展现了高人一筹的谋略和胆识。虽然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,曹操仍然强行下令渡河,并派徐晃将军占领了蒲坂津,断了马超的后路。接着,曹操使出离间计,迫使马超韩遂军团内乱,关陇底定。

三国演义有关的曹操读后感

三国演义有关的曹操读后感 有关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相关推荐:

  • 上一页12下一页
  • 相关文章

    本文标题:三国演义有关的曹操读后感 有关三国演义的读后感

   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jyyongye.com/duhougan/115494.html

    版权声明:

    1、本网站发布的作文《三国演义有关的曹操读后感 有关三国演义的读后感》为努努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    2、本网站作文/文章《三国演义有关的曹操读后感 有关三国演义的读后感》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,作者文责自负。

    3、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,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,评改作文。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、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,本网不承担责任。